81岁高龄上海大学钱乃荣教授说,昨晚七时,我在每年一次的“上海书展”中心厅台上签名售两本新书场面颇为热烈,单签名就达半小时以上,今天早晨上海广播电台早新闻作了重点报导,还说其中一本《诗经:上海话译本》附全部自己读音很受读者欢迎。
8月15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吴泽宇报导: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藏在唇齿间的乡愁与记忆。当乡音邂逅经典,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由著名语言学家钱乃荣教授编纂的沪语主题新书——《诗经:上海话译本》今晚亮相上海书展现场,这是国学经典《诗经》以上海话译本形式首次呈现。当《诗经》邂逅沪语,千年诗韵焕发新生。
当天夜晚的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钱乃荣用软糯的沪语吟诵着《关雎》,来往的人群突然放慢了脚步,喧闹声褪成背景。这是2025年上海书展最特别的“声音”——《诗经:上海话译本》新书发布会的现场。年轻的上海小囡形容像听长辈讲故事,亲切得不得了。
读者女说:“我觉得这个奇妙混搭,非常有创意。”
读者男称:“感觉蛮新奇的,因为《诗经》从小到大都在学,上海话版说实话我真的是第一次知道,我可以接受。因为我是95后的,我上海话就属于‘听得懂,但是有些生僻字我就不太会讲’,所以我觉得从方言保护角度,其实蛮好的。”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作,其质朴的语言跨越两千余年,仍能触动人心。而翻译这样的经典,绝非简单替换词汇,81岁的钱乃荣教授精选其中60篇,反复推敲沪语发音与语境再下手。他发现,沪语比普通话更接近古音,读《诗经》反而更贴切。
钱乃荣说:“《诗经》翻成上海话确实比较难,这本书写得比较辛苦。但我觉得比翻成普通话容易点,因为上海话里面有很多细致的词可以与之对应。比如钱乃荣的‘乃’,在诗经里面我直接抄下来‘乃哪能样子’。我觉得诗经当时的生活各种各样情调都有,好像我们现在这样,所以这本书还是蛮好看的。”
上海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的《诗经:上海话译本》《法华上海方言松江方言词典》新书发布暨分享会,以“叫我哪能勿想伊”的深情呼唤,吸引了众多沪语爱好者和文化守护者。现场座无虚席,气氛温馨热烈。
活动中,钱乃荣教授率先分享了《诗经:上海话译本》和《法华上海方言松江方言词典》的编译心得。他拿“乃”字举例,戏称诗经译成上海话比译成普通话容易;又以“吃”字有130多种说法为例,生动诠释了上海方言的丰富内涵。
现场嘉宾们的分享点燃了沪语传承的热情。马莉莉老师从沪剧入手,强调“保护地方语言就是保护地方文化”。她以珍珠米(玉米)为例,为读者讲述了上海各区域方言的差异,以及方言保护的重要意义。高悦(Tobias)与吴飞得(Federico)则以异乡人的视角,分享自己学习、热爱并传播沪语的动人故事。比利时小伙高悦用正宗沪语讲述学习上海话的缘由、过程,并提及通过抖音海外版TikTok传播沪语的实践;来自阿根廷的吴飞得不仅沪语流利,更深耕上海金山方言研究,他还通过短视频积极宣传沪语与中国文化。童谣唱作人王渊超则现场演绎了沪语儿歌《棉毛衫》,他表示“父母是方言传承第一责任人”,强调了沪语儿歌对儿童学习方言的重要作用。
当天的图书签售环节,读者们纷纷涌向签售台,队伍蜿蜒至活动区外的楼梯,场面火爆。
(上海大学老(退)教协 通讯员 文/图)
版权所有 © 2024 老教授服务网 保留所有权利 沪ICP备2021014882号-1 技术支持 JZD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