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大学文学院退休党支部与老(退)教协组织赴韩天衡艺术博物馆开展“以史为鉴守初心,清风正气践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在历史文脉中感悟廉政智慧,在艺术熏陶中筑牢思想防线。
工业记忆里的廉洁启示
走进由嘉定飞联纺织厂旧址改造的韩天衡艺术博物馆,斑驳的砖墙与现代化的展陈空间形成鲜明对比。老教授等驻足于工业记忆展区,上世纪80年代,这里曾是纺织工人挥洒汗水的热土。墙上的老照片表明,八项规定强调的密切联系群众,我们应当传承这种扎根基层、实干担当的精神。修旧如旧,斑驳的墙体和纺纱车间,让大家深刻体会到那个年代的艰苦奋斗和厉行勤俭节约的精神,这不仅是历史传承,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坚守的政治本色。
笔墨丹青中的精神传承
作为上海市首批社会大美育基地之一,韩天衡博物馆的展厅里正进行着别开生面的美育实践。在《清风徐来》篆刻作品前,老教授等端详着数百枚韩天衡的篆刻印文,大家把艺术展览同厂房改造成艺术殿堂相结合的做法大为赞赏,这本身就是厉行节约的典范。从上海大学法学院毕业的该博物馆馆员,向母校的老师们生动介绍了恒天衡先生的艺术足迹、中国武备艺术中的精彩故事和戚继光英勇抗倭可歌可泣的事迹。中国书画艺术讲究的极简而美,当把八项规定条款嵌入其中时,忽然明白精简文件简报与古人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审美追求殊途同归。
武备长鸣里的纪律回响
《前史堪师》特展的展品,全部来自海内外民间藏家的无偿借展。走过陈列着明代戚家刀、清代龙泉剑的展柜时,一组对比陈列引人深思:左侧是形制朴拙的戚家刀,右侧则是日本战国刀与阿拉伯弯刀。戚继光改良传统苗刀创立戚家刀法,正是守正创新的生动体现。《纪效新书》中“束伍篇”的练兵场景,正如八项规定要求改进调查研究,戚继光当年正是通过实地考察倭寇战法,才创造出鸳鸯阵这样的制胜利器。老教授等观展后感慨:练兵场景里不得扰民的军令提醒,和现实中持续整治官僚主义的要求,跨越时空形成了纪律共振。
党支部在博物馆对面的紫藤苑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在老厂房改造的穹顶下,一场关于“传统文脉与新时代作风建设”的热烈讨论仍在回响。与会党员一致认为,从纺织厂到艺术馆的蝶变,印证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现实意义;千年武备中的纪律文化,彰显着“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治党智慧;而韩天衡的艺术追求,更启示党员干部要永葆自我革新的勇气。
(上海大学老(退)教协 通讯员 文/图)
版权所有 © 2024 老教授服务网 保留所有权利 沪ICP备2021014882号-1 技术支持 JZD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