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接来到老教授服务网

/

新闻追踪

领学者风范 习培训宝鉴

2017-06-26 07:26:47

       

——有感于参加“上海市老教授协会帮扶固始革命老区教育发展项目培训者培训班”

河南省 固始三中  王新友

    6月11至18日,有幸参加了“上海市老教授协会帮扶固始革命老区教育发展项目——培训者培训班”学习,心情十分激动。参加本次培训的教师来自固始全县11个单位共计26人,涵盖高中、初中、小学等层面,既有大别山脚下的学校教师,又有淮河岸边学校的教师,既有中青年教师,又有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


1-1.jpg


一周的培训,时间虽短,内容丰富。全体培训学员感触颇深、收获满满、启示深刻。

一、听到了新见解

这次培训的听课地点不固定,分别设在东华大学老教授活动中心、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等地点,食宿安排在东华大学喜天游酒店。培训过程中,朱鑫富教授和陈老师全程陪同,尽职尽责安排日程,悉心关怀老区学员,令我们为之动容,为之敬佩!

拿到培训日程安排表,感觉培训流程安排很清晰、扎实、细致。承担培训讲课任务的专家共6位,涉及范围广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由上海市老教授协会、上海市大慈公益基金会、东华大学老教授协会、上海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共同举办的“上海市老教授协会帮扶固始革命老区教育发展项目——培训者培训班”的开学典礼,在东华大学老教授协会活动中心举行。

6月12日上午,原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老教授协会会长黄刚向参加培训的老区教师致欢迎词,并向培训学员提出殷殷期望和具体要求。

固始县师训学校校长张西鑫对上海市老教授协会的帮扶教育培训进行了答谢。

第一堂培训课由王厥轩教授主讲,他讲授的题目:“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怎样当一名好教师”。

王厥轩是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原主任,教授;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教育评价协会基础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他是上海市一位资深教育专家,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历经上海市教育局办公室、市教育局调研室、市教卫办政策研究室、市教卫办智力开发研究所、上海市教科院高教所和普教所、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七个岗位。

王厥轩教授从事教育研究与领导工作几十年,其个人研究成果颇丰,已发表几百万字的理论文章,出版多部著作:《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从八十年代走向新世纪》《踏着坚实的步伐》《现代教师学概论》《现代教师自我发展丛书》《研究型课程100例》(四卷)《上海市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解读》《中国教育绝不输给美国》等著作。

    作为上海课改的领军人物,王厥轩和他所率领的市教研室团队在全面实施和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取得的令人瞩目成绩,不断创新构建课改新体系,着力推进中小学各学科贯彻落实“两纲”工作,倾心打造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积极开展市、区县和学校三级培训;筹建18个上海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有力的范例;他深入区县调研,注重教学有效性,赢得基层尊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与肯定。

授课中,王厥轩教授高屋建瓴,从中国历史版图谈中国梦;从伏尔泰论东方谈中国梦;由“PISA”谈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古今中外,涉及广泛,观点新颖,讲授务实,充满激情。先生讲授时注重以人格力量感召人、凝聚人,他总是言及自己的老师于漪、叶澜、曹余章,用大师风范引领核心价值观问题,倡导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王厥轩教授思考问题的方法、驾驭局面的掌控能力和讲求政策策略的高超艺术与众不同,他是一个会讲故事、能讲故事、善讲故事的人,听其讲座如沐春风,先生把深奥的道理用生动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听到了新见解,感到了灵魂震撼。

如果说王厥轩教授的讲座是理性的故事化,那么,郑百伟教授的讲座则具故事化的理性。

郑百伟教授主讲的题目是“基于标准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与模式探究”。

郑教授以当下教育的一些关键事件为切入点,列举了“柳营路小学”“蔷薇小学”等现象,分析总结了教育者追求的最高境界——爱。在讲授教师专业发展时,郑教授兴致极高,反复强调要“抓两头,带中间”,即:抓高端教师培训、抓新教师培训、带中间层教师发展。并以教育家的情怀指出,当前教育部门推动教育发展的政策指向应为: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

郑教授还从八个方面,讲析了基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专业标准的培训方略。

讲座中,郑教授常常语惊四座,直达问题核心,他讲课语言平和诙谐,娓娓道来,不急不躁,胸有成竹,听他的课,常常感怀一些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的教育问题。他用大量浅显易懂的实例,把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和美好愿景逐一拿来,让我们听到了新见解,感到了心灵启迪。

二、看到了新风貌

如果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那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和打虎山路小学的经验介绍与教学实践活动,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新风貌。

6月12日下午,我们聆听了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研室主任徐明的学校办学经验介绍课,实地参观了美丽的上师大校园,目睹了上海教育新风貌的缩影。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办学定位:国际化、信息化、有特色;办学思想:发展教育——让每一个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发展;育人目标:健全人格,现代素养;办学文化:注重文化,强调民主,重视创新,追求卓越。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设上,注重优化国家课程,建设校本课程。采取“引进、整合、延伸、传承”等方法,以教研组为单位,原创“导学资料”,把法语、德语、俄语等课程纳入校本课程中,让学生增长了见识。开设的动手实验课,让学生学会技能,练就本领。

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所看到的具体可感的教育改革,让我们耳目一新,这一新风貌,除了让我们受到震撼,就是心生敬畏。

走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园,看到风景如画的环境,目睹书生意气的学子,慨叹:上海市老教授协会的教育扶贫是一种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无量之举!

6月14日下午,在上海市老教授协会组织安排下,我们参加了上海市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组织的三年级学生“十岁生日礼”活动。

打虎山路第一小学占地面积21亩,校舍建筑面积11345.37 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面积4亩,有专业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劳技室、实验室、计算机教室,以及心理辅导室、录播教室、体能测试教室、卫生保健室等,有室内体育馆一个,教师与学生餐厅面积达1500平方米,多功能厅一个、会议室两个、档案室一个。该校是上海市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学校,曾入选中国图片社编《中国名校》文献档案和上海市十大名牌小学,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实验基地,是杨浦区“名师、名校长、名学校”的“三名学校”。

近20年来,为了给孩子的学校生活和童年时光留下美好的回忆,该校每年都会为三年级学生筹办集体生日会,献给成长中的孩子们一份生日大礼,这既是该校的传统,也是学校“摇篮”文化的重要内容。下午,打虎山路第一小学三年级全体学生、教师以及我们赴沪培训学员、孩子们的爸爸妈妈们齐聚在学校的摇篮体育馆,共同参加三年级十岁生日庆祝活动。

金灿灿的舞狮,翻滚的龙,交相辉映,为当天生日典礼增添了喜悦的气氛,同时拉开了这场生日庆典的序幕。

现场采访三位品学兼优的孩子,让我们看到了学校教育的多面性。感受到了该校素质教育的成效。

在三年级学生的校园生活风采展环节,武术、合唱、舞蹈等节目编排新颖别致,形成了学生们一日校园生活的“缩影”。刚劲有力的武术、轻松欢快的歌曲、热情奔放的舞蹈,无不彰显学生生活、学习的快乐。“小寿星”们用自己实际行动向在场的所有老师、家长诉说着我们长大了,我们很快乐!

学校教师代表、各年级团队员代表,以及该校的科普共建单位——同济大学的哥哥姐姐们,也通过VCR短片的形式向三年级队员表达了生日的祝贺。

祝贺活动中,孩子们的爸爸妈妈,为孩子们送上了自己准备的节目,母子共弹钢琴、父子合拉小提琴等节目,为孩子们送上了一份生日的贺礼!

不仅如此,在这个特殊的纪念日,爸爸妈妈们还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份最最用心的礼物——一封家信,伴随动人心弦的美妙音律,孩子们轻轻打开信封,静静体会爸爸妈妈深沉的爱意,细细感受爸爸妈妈无尽的关怀,慢慢寻找他们对自己的期许。在这充满爱与感恩的瞬间,不少学生都落下了感动的泪水,相信这份珍贵的回忆将被牢牢印刻在脑海中,久久不忘……

活动结束,队员们带着生日蛋糕、生日礼物;带着来自父母、师长的祝福与关爱,依依不舍地离开的会场。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课,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新风貌,目睹了教育的新景象,感受到了空洞的说教显得苍白,具体的实践充满活力!

三、学到了新方法

“一事专注便是动人,一生专注便是深邃。”这是高纪良教授的开场白。高纪良是上海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干训部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地道的“老师的老师”,特别善于生动幽默地阐述为师之道。

高教授主讲的内容涉及如何做好培训师、如何讲课、如何评课等诸多方面,实用且具体可感。

精彩的地方在于评课方面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首先列举了目前课堂教学现状,课程改革历经风风雨雨,已经从“蜜月期”进入到“调整期”。诸多新课程理念,如目标多元、尊重差异、重视过程、关注体验等,得到了老师们的积极响应,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但是,繁华背后,我们看到不少课,特别是公开课,追求内容上的大全、形式上的新异,显现出肤浅,缺乏深度,缺乏灵动。

接着,他生动阐述了如何优化我们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道出了独一无二的高氏评课法:透、瘦、漏、秀、修、皱。这“来自飞机上”的高水平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一是“透”:即通透。指对课标、教材、知识、学生了解通透,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了然于胸。

二是“瘦”:即精选。做到精度三维目标,教学内容少而精,紧扣“核心知识”和“核心考点”,达到人人过关,主张一课有一得,得得要过关,一课有一得,得得有联系。

三是“漏”:即要有留白。课堂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活动和思维空间,80%以上的时间要留给学生,鼓励学生站上讲台,要为学生的思维而教,没有思维就没有效率!

四是“秀”:即展示。智慧型的教师要学会从台前退回幕后,学生只有体验过,学的才会真正有效。

五是“修”:即当堂修正。对于课堂上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引导。在《祝福》一例中,对于祥林嫂是否觉醒,教师引用鲁迅《灯下漫笔》中的一句话,启发学生深度思考,让我们看到“修”是教师的功底,是教师必备的能力。

六是“皱”:即起承转合。有情趣,有悬念,有波澜。

高教授的六字评课法是否令您耳熟?是的,他评课的灵感来自于江浙的太湖石。宋书画大家米芾巧妙艺术概括了太湖石有四大特色:“瘦、漏、透、皱”,高老师把它用在课堂评价上,并赋予更多的内涵,想来的确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世界大同,大道至简,真水无香。好一位善于联想、生动有趣的老师! 

高教授培训风格是又一令人称道的风景线,他语言风趣幽默,是在讲培训课,又是在说相声,他能信手拈来流行歌曲进行改编,并高歌一曲。

《心太软新编》(学生角度)

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     你这样讲解到底累不累?

独自一人讲课到铃响,       明知学生心里在怨你,

你任劳任怨地分析那课文,   只不过想好好讲透课,

可知道学生心里真勉强。     可惜学生无法给你满分。

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     多余的牺牲,你不懂心疼。

把所有问题都自己讲,       你应该不会只想做个“讲师”,

教学总是简单,交流太难,    奥,算了吧,就这样忘了吧。

不是你的,就不要多讲。     该放就放,再讲也没有用,

铃响了,你还不想停,       傻傻等待,学生学会依赖。

你还有讲几分钟吗?         你总该为学生想想未来。

此次讲座,让我们更深刻的领会到“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的人生哲理,带给我们思想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能让我们撸起袖子干教育。

高纪良老师的课堂让我们难忘,而黎加厚教授的课堂更让我们不舍。

黎加厚是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教授,教育技术硕士点学科领头人。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教育,教师教育信息化。

黎教授的授课特点有点与众不同,他只带了一部手机上课,将手机与多媒体连接后,便开始了精彩的主讲。

教授先让我们进行搜索信息比赛,由此导入互联网时代

教学方式的变化:即“个性化、互动化、社群化、数据化”变革。

互联网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观念,对教师的教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就目前大多数中小学禁止学生带手机、电脑等设备到学校,尤其不能带进课堂的现象,黎教授认为,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的学校教育的理念、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与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们的教师没有准备好,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准备好,还有社会和家长缺乏心理准备。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没有准备好,还不能够适应如何在互联网+的时代教书育人。

他指出,我们大多数教师都有手机,但仅仅是用来打电话,看微信,收发短消息,没有想到如何使用手机APP资源开展教学。

对于这个方式变革,国外是怎么应对的?黎教授指出,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和家长自带设备,师生携带自己的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在课堂上与校园网连接进行学习,不仅仅是让家长为孩子准备学习终端,其核心理念是保证让每一个学生能够使用自己的设备进入互联网+教育的个性化学习,体现了教育的公平、个性、均衡。

在谈到面向未来开展“准备迎接互联网+的教师”培训时,黎教授强调,互联网+在教育领域落地是教育界大事,是重中之重之事,需要下大力气研究提高教师培训效率和质量的新路径、新内容、新策略、新模式,教师要具备课堂上使用手机等自带设备组织教学的新能。

听黎教授的讲座,让我们感受到,处于移动互联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培训模式正在发生一个新的变化,教师的专业成长学习的主要方式不是专家会议,也不是报告会,而是QQ群、微信群,网络时代的教研也正在走向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学习的共同发展。

黎教授还现场指导我们下载“讯飞”软件,使用语音转换的方法。

整个培训过程,即开阔了我们视野,又交给我们实用的方法。

四、得到了新启示

启示一:整合着它山之石的实践

把全县培训者资源进行整合,放大了培训的影响力,组建培训团,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培训,对于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可想而知。县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关注、挖掘培训经验,组织学习先进培训理论,这一做法非常有意义。

启示二:收获着专家思想的精髓

专家们思想精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是终生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有丰厚的学识。优秀教师应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挤时间去学习充电。“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向书本请教,听专家讲座,聆听名师的课堂,学习同伴的长处,这都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提高作好准备。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自己的实践,在培训期间,我们学到了专家们的思想精髓,对于我们以后的教育教学有着积极作用。

启示三:感受着主人热情的服务

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负责安排本次培训工作的上海市老教授协会,他们积极组织培训教学,对学员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及时积极的解答和认真回复,对学员们提出的生活要求尽可能的满足。他们以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耐心细致的服务、高效务实的工作,赢得了全体参训学员的一致赞扬。

我们培训学员所到之处,相关的协助单位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介绍,也让我们收获极大,感触极深。

 

此次赴沪培训,固始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培训归来的路上,县委常委、副县长常海峰专门发来微信:“一次触碰心灵的培训,就是一次知识充电和境界提升!既然大家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那就释放出满满正能量,点燃希望、点燃夜空”。领导的期盼、重托,让我们深受鼓舞,信心倍增。

一周的培训在不舍中结束了,回味过往,让我们感受着新培训理念的和风,沐浴着新培训改革的阳光。通过培训,拓展了我们的教育视野,提升了我们的教研能力,让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有了真真切切的转变。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会不断学习,并运用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为固始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我们也将用感恩之心,回报上海市老教授协会的殷殷期望、谆谆教诲!


版权所有 © 2024 老教授服务网 保留所有权利 沪ICP备2021014882号-1 技术支持 JZDSH